天齐锂业:从周期底部到战略重构
原创 时间: 09-03 09:45 有色金属 收藏

【故事汇】第20期:2025 年上半年扭亏为盈或依赖汇兑收益与税务裁决转变,非经常性损益支撑业绩表象下,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仅1.44%。

 2025年1月24日,天齐锂业发布公告称”继续建设澳大利亚奎纳纳工厂二期年产2.4万吨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项目不具备经济性”,正式终止这一耗资14.84亿元的海外投资项目 。这一决策背后,是公司新任董事长蒋安琪在接棒父亲蒋卫平仅一年后,面对锂价暴跌与债务压力的首次重大战略调整。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终止公告发布时,公司股价正经历连续下跌,市值较2022年峰值蒸发超80%,而此时距离2018年那场耗资40.66亿美元的”蛇吞象”式并购SQM股权仅过去7年 。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它的成长轨迹为什么值得讲述? 天齐锂业以”锂矿双雄”之一的身份,在全球锂资源争夺战中凭借激进并购迅速崛起,又在锂价暴跌中陷入债务危机,最终通过战略转型与去杠杆实现扭亏为盈。它的发展历程不仅映射了锂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更展现了中国企业在资本扩张、债务危机与战略重构过程中如何平衡创始人愿景与资本逻辑的复杂博弈。

50亿海外并购如何撬动行业格局

天齐锂业的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成都国营锂盐厂,后经改制成为成都天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公司创始人蒋卫平先生决定将业务聚焦于锂资源开发与锂化工产品制造,奠定了公司”资源+制造”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基础。2010年8月31日,天齐锂业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466),成为国内锂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

公司上市前主要依靠创始人蒋卫平先生的家族资金支持。蒋卫平先生出身于四川射洪的锂业世家,其父蒋开儒曾担任国营射洪锂盐厂的厂长,家族在锂行业积累了近40年的经验与人脉。上市后,公司通过IPO募集资金约12.28亿元,主要用于锂化工产品产能扩建与技术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蒋卫平家族通过成都天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天齐锂业约25.37%的股份,至今仍是公司实际控制人 。

天齐锂业的发展轨迹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密切相关。2012年,公司抓住国家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契机,以5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泰利森锂业公司(Talison Lithium)51%的股权 。泰利森拥有全球最大的锂辉石矿——格林布什矿,这一收购使天齐锂业成为国内锂资源龙头企业。格林布什锂矿的平均品位为1.5%-1.9%,锂精矿成本仅为357澳元/吨,远低于行业平均的400-500澳元/吨 ,为公司后续的高毛利奠定了基础。

债务危机后战略转型稳健经营能否持续改善资产负债表

2012年,天齐锂业以50亿元收购泰利森51%股权,耗资远超当时公司净资产(约8.65亿元) 。这一”蛇吞象”式收购虽使公司负债率从2011年的38.39%升至2012年的58.64%,但成功控制了全球顶级锂资源,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年,公司进一步增持泰利森至100%,确保了格林布什矿的完全控制权 。

2018年5月31日,天齐锂业发布公告,宣布拟以65美元/股的价格收购智利矿业化工公司(SQM)23.77%的A类股股权,交易总额达40.66亿美元(约258.93亿元人民币) 。这一收购使公司成为全球锂资源双巨头之一,同时将资产负债率从2017年的40.39%飙升至2020年的82.32%,财务风险急剧上升。

2020年11月,公司面临一笔18.84亿美元(占净资产179.35%)的并购贷款到期压力,同时锂价暴跌导致经营性现金流无法覆盖债务利息。这一危机触发了深交所的监管问询,公司被迫于2020年12月通过引入澳大利亚IGO公司增资13.95亿美元的方式化解流动性风险 。这一交易使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的82.32%降至2024年的24.48%,财务状况显著改善。

在债务危机后,公司逐步调整战略方向,从激进扩张转向稳健经营。2021年,公司开始大规模偿还债务,资产负债率从82.32%降至2024年的24.48% 。2023年,公司对SQM的投资收益因智利税务裁决出现大幅亏损,这一非经常性损益事件也引发了监管关注。2024年,公司终止了澳大利亚奎纳纳工厂二期项目,这一决策在监管层面未引发特别关注,但体现了公司战略重心的转变。

蒋卫平辞任董事长职务蒋安琪接棒

蒋卫平先生在任期间,公司采取了”资源扩张优先”的战略,通过两场”蛇吞象”式并购(2012年收购泰利森、2018年收购SQM股权)迅速扩大资源版图 。这一战略在2017年锂价高涨时展现出巨大优势,公司当年毛利率达70.14%,净利润21.45亿元 。蒋卫平先生曾公开表示:“海外收购并不都是等你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才会发生,而是恰好处在这个窗口期,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这一理念主导了公司早期的资本运作。

2024年4月29日,蒋卫平先生辞任董事长,其女蒋安琪女士接任 。这一交接被描述为”平稳有序的传承计划”,蒋卫平先生继续担任公司董事及名誉主席,为公司提供战略指导。值得注意的是,蒋安琪女士上任后首次面对的是2024年公司净亏损79.05亿元的”最差年报” 。她上任后的一些举措,如举办面向多国使领馆的”锂想之夜”鸡尾酒会、组织人工智能主题分享会等,展现出与父亲时代不同的管理风格 。

蒋安琪时代的核心战略调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终止澳大利亚奎纳纳工厂二期项目,避免无效资源投入 ;二是加速消化高价库存,使锂精矿成本贴近市场价;三是聚焦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推动产业链升级 。2025年1月,公司正式终止奎纳纳二期项目,这一决策被描述为”以质换量”的信号。同时,公司通过引入IGO增资13.95亿美元,成功将资产负债率从82.32%降至24.48% ,财务状况显著改善。

领导层更替后,公司高管团队也进行了相应调整。2024年10月,公司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由新任董事长蒋安琪女士主持,会议通过了多个重要决议,包括推进泰利森锂精矿扩产计划、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等。在国际化布局方面,公司通过与卫蓝新能源、SESAI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拓展固态电池等新技术领域。同时,公司还与奔驰、吉利等车企建立合作关系,增强产业链话语权 。

扭亏为盈或依赖非经常性收益

天齐锂业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33亿元,同比下降24.71%;归母净利润8441.06万元,同比增长101.62%,成功扭亏为盈 。这一业绩改善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SQM税务裁决负面影响消除,投资收益从2024年上半年的亏损11.21亿元转为2025年上半年的收益2.05亿元;二是澳元兑美元走强,财务费用从支出2.29亿元转为净收益2.68亿元;三是公司通过优化锂精矿定价周期,使库存成本贴近市场价,营业总成本同比下降19.25%。


2024年4月,天齐锂业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其对一季度亏损环比大幅增加等问题做出说明。公司随后发布了详细的回复公告,解释了SQM税务裁决对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2025年3月,公司再次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询问澳大利亚税务局对TLEA内部股权架构重组的审查情况。公司及时回复称”预计该事项暂不会对公司2025年上半年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

公司2024年10月推出了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以16.71元/股的价格向26名核心人员授予46.8万股限制性股票。这一激励计划设置了严格的业绩考核目标:2025年EBITDA不低于43.8亿元,且锂化合物及衍生品销量不低于2024年;2025-2026年EBITDA累计增长率较2024年不低于80%,且同期销量累计增长率不低于120%;2025-2027年EBITDA累计增长率较2024年不低于200%,且同期销量累计增长率不低于260% 。这一激励计划被市场解读为”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强化内部团队稳定性”的举措,而非典型的市值管理行为。

蒋安琪掌舵下毛利率降12%仍居行业高位

蒋安琪接任董事长后,公司战略呈现出明显的传承与创新并存的特征。一方面,“夯实上游、做强中游、渗透下游”的12字战略方针被保留 ;另一方面,战略重心从资源扩张转向成本控制与技术升级 。这种转变在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中得到体现:公司锂产品毛利率为39.73%,虽同比下降12.08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天齐锂业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正从传统的”卖锂”模式向”技术+资源”双轮驱动的模式转型。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已完成年产50吨硫化锂中试项目的筹备工作,并持续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和降本技术优化。同时,公司通过投资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投资北京卫蓝布局固态电池技术,投资中创新航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显示出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战略意图。

下期预告永兴材料(002756)期预告:


免责声明:本文为,【基本面解码】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转载必究。本文所有内容参考资料均来自三方机构公开信息、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基本面解码】原创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信息仅为阅读者交流学习为目的,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依据该信息作出决策。【基本面解码】不对因使用本文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小编。

评论
    表情
    推荐阅读